欢迎访问黑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培训 >> 正文

    “黑龙江省高校第十五期《基础》课骨干培训班暨提高基础课教育教学质量主题交流研讨”总结汇报

    2011年08月27日 00:00  点击:[]

    “黑龙江省高校第十五期《基础》课骨干培训班

    暨提高基础课教育教学质量主题交流研讨”总结汇报

    思政教科部许艳丽 范微

    一、时间、地点

    2011年7月27日—30日齐齐哈尔医学院

    二、参加人员

    各高校《基础》课教学研究会会员、骨干教师

    三、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高校《基础》课教学研究会

    四、内容

    (一)《基础》课培训与交流

    1.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领导讲话。医学院党委书记邱福利致辞。教研会会长刘忠孝讲话传达教育部社科司徐维凡司长在全国高校“基础”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见附件)

    2.会议交流研讨:(1)哈尔滨商业大学(2)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3)黑河学院(4)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5)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6)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7)齐齐哈尔工程学院(8)哈尔滨师范大学

    许艳丽——“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努力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

    3.教学观摩:剑桥学院丁瑞老师的课“《大学生情感世界》――爱情与亲情”。

    4.参观、考察:(1)昂昂溪遗址博物馆(2)甘南兴十四村(3)齐齐哈尔工程学院(4)齐齐哈尔师专

    (二)为优秀科研成果颁奖

    黑河学院思政部的教师许艳丽、吴立红、李立菊、张萌、范微提交的论文,获得优秀科研成果奖并收入黑龙江省高校“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研究成果选编。

    许艳丽

    范微

    “北大荒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传承研究

    黑龙江省高校“基础”课教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李立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与平台搭建

    黑龙江省高校“基础”课教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张萌

    王雪涛

    李立菊

    体验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黑龙江省高校“基础”课教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李立菊

    刘春雷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体

    黑龙江省高校“基础”课教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范微

    周长美

    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治文明建设

    黑龙江省高校“基础”课教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吴立红

    老子道论的建构依据及其超越精神

    黑龙江省高校“基础”课教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许艳丽

    范微

    “知青下乡”与“大学生村官”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黑龙江省高校“基础”课教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五、收获

    (一)了解了我省高校《基础》课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各个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课教学和考试方式改革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在这个方面,黑河学院思政部也一直进行着实践课多种形式的尝试与探索,尽量做到实践教学多样化、注重教学时效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考试方式改革的问题上,打破过去只进行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多种考核方式的改革---总结性开卷考试、研究型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全省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基本上做到了多媒体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黑河学院思政部的红色网页受到了大会专家、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大会也特地安排许艳丽主任对黑河学院思政部的红色网页进行介绍和经验交流,各个学校纷纷对这种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表示认同,这方面我们已经走在其他学校的前面。本学期,我们部门对红色网页的利用将会更加的频繁、深入,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和部门信息,以期达到更好的服务教学的目的。

    (三)各校都在努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培训、考察及实践课教学提供支持。尤其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

    本次培训通过观摩剑桥学院丁瑞老师的课,体现了省高校工委、“基础”课研究会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与重视,会上领导都表示应该给予年轻教师更多的参加培训与学习的机会,为将来的教学工作培养更多、更好的后备力量。

    附件:

    全国高校“基础”课教师座谈会传达提纲

    刘忠孝

    一、基本情况

    这次会议从报到至离会共5天,即7月13日—17日。由教育部社科司指导,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基础”课分指委主办,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承办。

    教育部社科司主管司长徐维凡,社科司教学处陈矛处长出席会议,“基础”课分指委主任、中央财大党委书记胡树祥,分指委副主任、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曲建武,分指委副主任、上海理工大学宣传部长陈大文出席会议,分指委委员西安交大卢黎歌教授、成都理工大学罗映光教授、北京第二外院冯培教授,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兰州大学王学俭教授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的“基础”课优秀教师代表7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的主题或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改进“基础”课教育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次座谈会是“基础”课分指委建立后组织的第2次大型活动,(第一次是2010年10月16—17日在苏州召开的教学研讨会)这次座谈会有两大特点:一是开法独特。“一会三地”,即会议报到和主要议程在沈阳完成,三天后移师丹东,最后代表们在大连离会。二是内容充实丰富。有教育部社科司领导莅临并讲话,有两位大牌专家的报告,即卢黎歌关于“基础”课教学重点研究和陈大文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探讨,有3位代表的现场教学观摩,即福建师大的杨林香、复旦大学的陈果、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易,有与会代表的集中交流研讨,共有34位教师作了发言,每人15—20分钟,有教指委专家的单元点评,高国希、冯培、王学俭的点评独到精彩。

    总之,这次座谈会准备充分,组织严密,教育部支持,与会代表高度配合,会议质量很高。

    二、徐维凡司长讲话精神

    徐司长在开幕式上首先指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新的环境,即今年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一年。《纲要》要管10年,今年全部工作是落实《纲要》。《纲要》将提高教育质量问题作为重要任务。而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心环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重视。

    徐司长基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状况,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抓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将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搞好“转化”的最基本任务和环节是提炼梳理教材理论内容,将其变为逻辑的教学内容,把教科书变薄。这样做的理由:

    一是学生学习理论的需要。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细化成为体系,形成逻辑关联,利于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当然,这主要体现在《原理》、《概论》课之中。

    二是学时少内容多,一本教材对多样化学生群体。过去是一纲多本,现在是一本多纲。做好“转化”工作有助于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

    三是理论教学法的要求。要使理论讲深讲透,就要形成内容的逻辑体系,做到概念明确,层次分明,并找到层次间的逻辑,形成一个逻辑网,具有连贯性,这样才能收放自如,以纲带目,纲举目张,正所谓“抓起一条线,放下一大片”。

    四是内容的衔接性。对初、高中学过的内容,学生已知的内容,要尽量避开,教学内容分配要精心设计,再好的内容,说了三遍,学生也不愿听。社会科学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学生已知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怎么办?只有走深化的道路,讲出水平,要充分论证,旁征博引。还有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讲课不能照书本讲”,大众化的经验可借鉴,用百姓的生活和语言讲理论,通俗易懂。

    2、关于教学法的研究

    教学法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它是指全部教学方法的总和,应系统总结和推广。但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同行交流,需要平台,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不失为好形式,否则,一经提炼成条目,也不便交流。另一个是组织层面。需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学院层面上进行。我欣赏专题式教学法,如北大,依据教师的专长,每人讲一、二个问题,几位老师合作将全部内容讲完,效果好,受欢迎。

    3、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问题

    教学内容、方法的研究,如何立论?《教学科研参考》上曾围绕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问题发8篇文章,提出教学学术的观念,教学内容应成为科研立论的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要增强定位意识和接力意识,抓最及时的题目,时效性强的,紧迫性的题目,注意研究的应用性、示范性、针对性,回答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4、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实现教学状况明显好转的重要措施就是要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何为专业化?专业化不是因为你在岗,有教授职称就专业化了,而是要求在行,是专门家。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为此,要做好三件事:第一,对整个教师队伍(专职教师3.5万,兼师2.5万)状况进行详细摸底、调研,建立数据库,下一步将会开放。第二,实施培养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百、千、万带头人,优秀教师工程。目前,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体上数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学术带头人偏少。第三,分类培训。重点抓好优秀带头人培养,择优资助中青年骨干,率先发展,促进在全国有影响的100名带头人的成长。

    三、课改的主要亮点

    之一,西安交大卢黎歌教授关于“基础”课教学重点的研究。教材是教学的基本遵循,要使课堂理论教学有重点、有层次、有逻辑,必须将教材的基本观点和重要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他把教材逐章进行理论分层,划分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核心理论与核心概念,第二层是主要理论与观点,第三层是一般知识点与理论观点。

    之二,上海理工大学陈大文教授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探讨。积极探寻二者结合的理论依据、政策导向和实现路径。提出必须把“基础”课教学内容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必然贯穿于公民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的始终。教师要积极适应“结合”的需要,并努力寻求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点,他计划找出50个结合点,欢迎同行参与,并作为课题成果。

    之三,北京大学宇文利博士关于专题教学方法的介绍,主张用理论、逻辑的力量打动学生,他们把“基础”课分为13个专题,以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作必要的补充。

    云南大学任新民教授也持这种见解。认为核心价值体系有4个层次,体现在各门课程之中,而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基础”课解决。“基础”课贴近学生,实践性强,重在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指导如何做人。

    之四,北京理工大学李林英教授关于新媒体技术用于教学实践的经验。他们与开发商合作投巨资开发严肃游戏软件,增强了教学实效。

    之五,大连理工大学王嘉老师关于案例教学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实践探索。他们把教学内容划分为10个专题,即为10大知识模块,把案例分为讲授式案例,研讨式案例、考核式案例,进一步深化案例教学。

    之六,上海理工大学王海斌老师关于将网络流行语引入“基础”课课堂教学的作法,他把网路流行语搜集归类,引入课堂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之七,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张秋菊老师关于将真理性与艺术性结合,打造“春风课堂”的经验。在教学中坚持用逻辑的艺术力量征服学生,让学生知道想干什么,这是思想,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是道德,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这是法律。提出以教师的独特境界吸引学生,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吸引学生,以教师的表达艺术吸引学生,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之八,东北大学赵兴宏教授关于“基础”课内容与中学衔接的关系。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横向衔接,也就是与其他三门课的衔接;二是纵向衔接,就是大学、高中、初中教学内容的衔接。他们团队调研比较了七省市的7所中学,经剖析发现内容重复较多,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简单重复,在分析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对策。

    之九,北方民族大学(宁夏)王永和教授关于“上好第一次课很关键”的观点。他尝试第一次课的“三步曲”:选择一个温暖的题目,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作个特别的自我介绍,(本人优缺点)主动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作个有效的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之十,浙江大学的马建青教授连续三次在06、08、10届学生中搞滚动调查,通过具体的数据比较,说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变化和对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从而发掘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交流研讨中提出的问题:

    其一,各校对学分、学时的认识和把握不统一。1学分究竟合多少学时,是16,是17,还是18?按05方案,“基础”课应开学时到底是多少?

    其二,对实践教学内涵和学时的认识和把握不统一。究竟什么是实践教学?安排多少学时为宜?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怎样实现无缝对接?缺少政策性的权威规定。云南大学任新民和西北师大党崇武都不赞成思政课教师搞校外实践教学,认为无必要,教师也搞不好。

    其三,“基础”课的考核方式方法和基本认识不统一。到底是开卷好,还是闭卷好?平时成绩与理论考核成绩各占多大比例为宜?没有共识性的蓝本。

    其四,对“基础”课的本质和功能定位还有模糊认识。“基础”课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关键是核心价值观,是道德与法制的统一。要处理好意识形态性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与教师教学风格、能力兴趣的关系,不可偏离课建的方向。

    其五,仍存在原“法基”课教师的专业归属与教学适应问题,两门课教师必须整合,不能以任何理由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割裂,更不能搞两张皮,人为的“分家”现象。

    座谈上传递的有价值的信息:第一,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挂帅以课题为依托,正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横向与纵向的衔接问题。第二,正在申报中的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分指委已组织申报4项。第三,目前,教育部正在抓网络公开视频课,不久将实现资源共享。第四,全国部分省、区正在举办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如上海、北京等。第五,“基础”课分指委正在组织“基础”课教学研究百题征文活动,《通知》已印发给各位,望积极参与。第六,“基础”课分指委已建教学研究网,征文《通知》中有网址。以后“基础”课教研活动的重要信息都将在此平台发布,请诸位关注。第七,“基础”课分指委下步计划加强省际间的教研组织与沟通,活跃教研氛围,促使新人脱颖而出。

    四、几点感受与思考

    1、提高“基础”课教育教学质量仍是课建的核心。从组织层面讲,就是实现教学状况的根本改善;从教师个人层面讲,就是追求教学实效性,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其实,我们以往和当前所做的一切,都是服从于服务于质量的。质量是“基础”课的生命。

    2、05方案实施以来,“基础”课教学日益呈现两种发展趋向:一是追求生动活泼,多视角改革和探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探索理论深化,从深层次上,排解学生的思想困惑问题。一线教师们八仙过海,苦苦探寻,创造了一大批教研成果,推动教学实践不断深化。

    3、当前课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需下功夫抓好两个“转化”,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这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有可为。二是教师的自身建设。两个转换的关键在教师,学生内化与外化的关节点也在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症结还在教师。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是教学实效的源泉。我认为教师自我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经验是自我理论修养和实践成长。三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载体,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因人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正所谓教无定法。

    综上,我的感受和思考是:“基础”课建设要紧紧围绕质量这一核心,正确把握两种发展趋向,着力突出转化、教师和方法三个重点。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上一条:访学交流——“东北师范大学访问学者”总结汇报 下一条:论坛交流——“参观考察鄂伦春新生民族乡实践教学基地”教师感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