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培训 >> 正文

    论坛交流——“参观考察鄂伦春新生民族乡实践教学基地”教师感言

    2011年07月13日 00:00  点击:[]

    思政教科部教师参观考察“鄂伦春新生民族乡”实践教学基地感言

    许艳丽:鄂伦春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也是黑龙江省四个世居民族之一。1963年的沙俄入侵、1685年和1686年的雅克萨战争、1900年沙俄入侵海兰泡、1933年日本侵占黑河等历史事件中,都有鄂伦春族参战痛击侵略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使鄂伦春族人当家做了主人、走向了新生活。1953年实现定居,跨越性的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年是鄂伦春族实现定居57周年,今年又是建党90周年。在这大喜大庆的日子里,我们思政教科部与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共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感想颇深。请大家在此交流感悟。

    范微:鄂伦春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这次通过参观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并且与之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我们对鄂伦春民族及风情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的独特风俗与热情好客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与鄂伦春老奶奶和8岁的小传承人一起跳鄂伦春舞蹈更是让人难以忘怀,同时对他们传承鄂伦春文化与风俗的决心与责任心深深的感动,他们也非常迫切的需要更多的帮助与关怀,真的希望我们在了解、学习鄂伦春文化的同时,给他们带去更多的帮助。

    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使我们的实践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我认为在我们进行实践教学之前,应该对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在实践当中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李富:思政部于2011年7月10日带领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老师,去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共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大家参观了图腾柱、祭拜了山神、走过了迎宾门,淳朴爽朗的鄂伦春人民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实践活动采取听介绍、看景点、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当地风俗、宗教、语言、民间艺术等方面对鄂伦春民族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考察。通过参观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和鄂伦春手工艺术展览馆,师生们进一步体会到了鄂伦春族历史发展的变迁,感受了这里特有的民俗民风。也感受到了民族的团结和繁荣。相信通过这次实践基地的挂牌,会对思政部民族团结的实践教学起到更好的作用。

    蔡传家:骑马狩猎技术棒,能歌善舞本领强。鄂伦春人多才俊,热爱生活热爱党。

    静谧的白桦林,神奇的刺尔滨,古老的鄂伦春,亲亲的岭上人,天人合一生态美,处处精气神。

    何冰:“高高的兴安领,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少数民族民歌,听着这旋律优美、热情豪放的歌曲,一个骑马挎枪的鄂伦春猎人的剽悍形象就会在眼前闪现。

    我们思政教科部在2011年7月10日来到了黑河瑷珲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参观、考察。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解放以来,广大鄂伦春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兄弟民族的帮助下,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在短短的50多年里,完成了民族发展的飞跃。黑河市鄂伦春族发展的历史再一次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才有中国民族解放和民族繁荣。

    参观完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收获颇多,竟有些不舍离去。半个世纪新生鄂伦春族乡发展变迁史的浓缩。也照出我们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马丽丹:2011年7月10日,这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我们思政教科部与黑河市瑷珲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共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对新生鄂伦春民族乡进行了参观、座谈和调研。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鄂伦春族的社会处于保留氏族外壳的原始社会末期家族公社阶段,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辅之以捕鱼、采集和手工业。新中国的成立,让鄂伦春民族“一步跨越千年”,从1953年正式下山定居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新生乡的鄂伦春民族同胞沐浴着党的阳光,也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如今,他们认识到自己民族特有的民俗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保护起来,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

    在参观、座谈和调研的过程中,师生们充分地感受到了鄂伦春民族同胞们的真诚、热情和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魅力,也了解到他们目前所处的困境,大家都表示要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民族的文化遗产。另外,我们还要充分挖掘新生鄂伦春民族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除了在讲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规律的特殊性等问题时运用鄂伦春民族举例外,我想也可在带领学生参观、感受鄂伦春民族文化习俗中,引导学生体悟何为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包容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等等。相信我们的共建工作会越做越好,我们双方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张萌:这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到鄂伦春民族,我感触颇深。鄂伦春民族的发展带有浓重的历史烙印,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地域、经济、人文、社会的变迁,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格和底蕴。通过参加本次实践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党的政策对于促进鄂伦春民族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下山定居,成为鄂伦春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休养生息,鄂伦春族人口在数量上有了补偿性增长,有效地抑制了解放前的衰变现象,民族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目前,鄂伦春人正在满怀激情地向党和政府发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从夏不挡雨、冬不防寒的“撮罗子”,变为夏凉冬暖、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养鹿、养猪、养牛、养蜂场,这个勤劳而质朴的民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鄂伦春民族的发展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背影,为我们理论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实素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有关民族政策和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相结合,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了解鄂伦春民族的发展。

    周长美:我们到新生乡,要经过90公里山路。沿途经卧牛湖风景名胜区。路边有无尽的白桦林,四季风景处处展现美丽的画卷。黑河市瑷珲区新生乡坐落在美丽的剌尔滨河畔,这里是鄂伦春族聚居地。特有的民族习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到这里来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有人把鄂伦春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确是精骑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早年,他们居无定所,过着游猎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鄂伦春人的生活,在依山傍河的地方为他们建造新居,把他们从散居的山里请下来。1953年,鄂伦春人实现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鄂伦春族是我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

    我们思政教科部与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共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了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滕培香:2011年7月10日,思政部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对新生鄂伦春民族乡进行了参观、座谈和调研,并与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共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无论师生都感触颇深。

    鄂伦春人是生活在黑龙江大兴安上最古老的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鄂伦春人的生活,在依山傍河的地方为他们建造新居,把他们从散居的山里请下来。1953年,鄂伦春人实现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鄂伦春族是我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1958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资助下,才从山上走下来,实现了居有定所,衣食无忧。

    在进入新生之前的公路旁,我们先参观了图腾柱景区,了解游猎民族的原始图腾崇拜习俗。看到现在鄂伦春人居住的是政府统一修建的红砖房,家家都有宽大的院落,院子里几乎都拴着马,饲养着多条猎狗,狗和马是鄂伦春猎人打猎时不可缺少的伙伴,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生活的安逸,祥和,直观的体现了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岭上人陈列馆里,以文字、图片和实物为人们展示鄂伦春的历史、新生乡的变迁。鄂伦春族在漫长的原始狩猎生活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明和制作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工具和手工艺品。陈列馆里陈列有桦皮工艺品、狍子等野生动物标本、兽皮服饰等。在那些心灵手巧的鄂伦春族妇女手里,树皮和兽皮成了最宝贝的东西。用白桦树皮制作的器皿,有桦皮篓、桦皮盒,做工精巧,上面用彩色丝线刺上美丽的图案,是民族工艺。陈列馆的右侧展厅里,展览的是鄂伦春族自己艺术家莫宏伟创作的桦树皮镶嵌画和吴海柱创作的摄影作品,游人通过观赏这些作品,可了解鄂伦春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

    在座谈过程中,我们看到鄂伦春人对自己民族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与风俗的责任心,鄂伦春老人和我们师生一起跳鄂伦春舞蹈让人难以忘怀,通过宣传片的展示,我们看到了鄂伦春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美好明天。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利用这些生动、现实的资料完成辅助教学,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刘春雷:2011年7月10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思政部组织部分教师到鄂伦春民族乡进行参观考察,虽天公不作美,但每个教师都满怀着激动的心情乘车来到这个充满异族风情的圣土,两个小时后,车停到鄂伦春民族乡的牌楼下,在那里久候的鄂伦春民族乡的乡民们送上了自制的米酒,且为我们介绍了道旁图腾的相关知识,我被乡民热情所感动。在一上午的参观考察过程中,我不但参观了民族乡的展览馆,了解了鄂伦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并且还与乡民们亲切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乡民们那种朴实,好客的一面。午饭后,我们虽与鄂伦春民族乡的乡民们依依惜别,但我们内心当中却充满了美好的回忆。这次的参观考察使我受益匪浅,不但获得了很多在书本学不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而且深深的被乡民们那种奔向新生活的热情所感动。

    魏连俊:通过对新生鄂伦春民族乡的参观,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族需要繁衍,文化需要传承,新生鄂伦春民族乡的长足发展,需要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这需要做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

    曾光顺:通过对新生鄂伦春民族乡的考察,了解了鄂伦春民族的变迁历史、风俗习惯、党的民族政策贯彻情况以及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发展规划,使师生上了一堂深刻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加深了对“三个离不开”的认识,为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积累了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是一次终身受益的实践课教学。

    通过对新生鄂伦春民族乡的考察使师生受到了深刻的民族团结教育,升华了对三个离不开的认识,为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的感性材料。

    天人合一尊规律,

    人与自然和谐处。

    民族团结一家亲,

    和谐新生万年恒。

    吴立红:濛濛细雨中祖孙三代的驻足迎候、浓浓的下马酒诚挚的祝愿歌、鄂族祖孙的即兴传统艺术表演、临行鄂伦春老阿妈的深情相送……这一幕幕情景并没有淹没在记忆深处,耳畔也一直回响着鄂伦春老人的话语“等我们这一代人死了,这些文化、艺术就要失传啦!”是倾述,更像是嘱托!这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弱小民族创造了一步跨千年的社会发展奇迹,也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危机。抢救、挖掘、继承鄂伦春族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无可置疑,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鄂伦春”将是我们重要主题!

    上一条:“黑龙江省高校第十五期《基础》课骨干培训班暨提高基础课教育教学质量主题交流研讨”总结汇报 下一条:论坛交流——“首届教研科研工作会议”教师感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