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议时间:2011年6月28日
二、会议地点:思政教科部教研室
三、参会人员:思政教科部全体教师
四、主持人:马丽丹
五、会议议程
(一)教研科研工作总结(2010.01-2011.06)
(二)学习黑河学院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思政专项《选题指南》”;《黑河学院科研奖励实施办法》
(三)汇报教研科研工作推进情况
1.汇报省级精品课建设情况
2.汇报校级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3.讨论思政教科部十二五规划特色项目——《黑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南》一书的分工撰写工作。
4.汇报课题组建设情况
(四)讨论制定“思政教科部教研科研工作基本要求” 和“思政教科部2011.07-2012.07年教研科研工作计划”。

思政教科部2010.01—2011.06教研科研工作总结
一、共发表论文15篇,编写教材2部。
二、课题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我校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发展规划处)在2011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设立了思政专项,思政教科部已获批1项(马丽丹)。
在研课题11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项,院级课题9项)。其中,已经进行过中期检查的课题有5项(院级);2011年上半年新申报科研处的课题14项(待批)。
三、精品课建设
省级精品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设已基本完成,后续工作正在进行。
四、教学团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团队建设正在进行。
五、特色项目
思政教科部十二五规划中的特色项目——《黑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南》一书的撰写大纲正在进行。
六、学术讲座
举办了由原黑河市党史研究室主任马景才讲授的《黑河市解放历程》、《黑河市发展建设历程》学术讲座;由
吴立红
教授讲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的塑造》学术讲座;由商务局丁荟语讲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黑河中俄边贸发展历程及展望》学术讲座;由孙先民院长讲授的《黑河学院十一五成就及十二五展望》学术讲座。
七、调研报告
完成《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五大连池》、《新生鄂伦春民族乡》、《瑷珲历史陈列馆》、《瑷珲知青博物馆》、《旅俄华侨纪念馆》、《孙吴二战遗址》、《黑河市解放历程》、《黑河市发展建设历程》、《黑河中俄边贸发展历程及展望》、《黑河学院十一成就及十二五展望》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八、“精彩一课”
思政教科部在2011年4月—7月进行了“精彩一课”评选活动,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评选出
吴立红
老师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和
刘春雷
老师的《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剖析》优秀课程。
九、学术研讨会及培训
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培训14人次,副高职以上达到100%。
思政教科部
2011-6-28


思政教科部2011.07—2012.07教研科研工作计划
一、依据《黑河学院科研奖励实施办法》,结合课题教师发表论文、专著、编著等。积极申报教学成果奖(发展规划处——思政专项)和科研成果奖(科研处)。
二、课题
在研课题按时进行中期检查2项(马丽丹、滕培香);结项9项(许艳丽2、李立菊2、范微、曾光顺、张萌、李富、吴立红);各课题组负责人根据成员的成果和工作情况适当调整课题组成员,充分体现课题组的作用。新申报课题的教师要依据“思政专项”和科研处的项目进行。合理正确地使用科研经费。
三、精品课建设
2011.09-2011.12完成省级精品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节教学录像(吴立红、蔡传家、李立菊、李富、张萌);申报校级精品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许艳丽、滕培香、魏连俊、何冰、范微)。
四、教学团队
2011.08-2011.12建设校级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师资结构增加张萌;实践教学制定教学计划;理论教学制定研究型考核办法;教材建设进行“实践教学指南”编写工作。为申报省级教学团队奠定基础。
五、特色项目
《黑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南》编写工作:
(一)分配编写任务
1、《基础、纲要》教研室负责“胜山要塞”、“知青博物馆”和《基础》、《纲要》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编辑,负责人为滕培香。
2、《原理、概论》教研室负责“黑河好八连”、“瑷珲历史陈列馆”和《原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的编辑,负责人为吴立红。
3、《政经、形策》教研室负责“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旅俄华侨纪念馆”和《政经》、《形策》课的实践教学活动的编辑,负责人为许艳丽。
(二)阶段性汇报
2011.09;2011.12;2012.05(定稿)。
(三)出版使用
2012年6月出版,8月使用。
六、学术讲座
李立菊
老师一次。
七、调研报告
结合实践教学与培训形成调研报告,如“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等。
八、“精彩一课”
思政教科部在2012年4月—7月举行“精彩一课”评选活动。
九、学术研讨会及培训
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副高职以上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培训。
思政教科部
2011-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