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 >> 正文

    思政课没点料,怎么吸粉“00后”? | 社会科学报

    2019年04月29日 08:39  点击:[]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围绕着如何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学生获得感,如何理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与使命等问题,高校理论界最近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原文 :《新时代怎样上好高校思政课》

    作者 |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闫方洁

    图片 |网络

    “有的放矢”: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对象意识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实这一目标的首要前提是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认知规律。进入2018年以来,“0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生于改革开放二十年后,是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网络化社会的“原住民”,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时代际遇赋予了他们全新的经验与思维模式。正如不少学者所一致认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必须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阅历、兴趣点、认知特点,做到“浅入”而“深出”,从学生可以感受到的身边日常叙事入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和价值关怀。

    思政课没点料,怎么吸粉“00后”? | 社会科学报

    北京市首批思政理论课特级教授陈晓燕指出,当代青年思维活跃,对社会感知敏锐,对各类社会现实问题尤为关切,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往往一个热点出现就一呼百应,但背后常常是缺乏理性思考的意气用事。思政理论课教师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不断的思想启迪和释疑解惑中,或深入浅出或浅入深出,让学生感受到高大上的理论背后所蕴藏的思想魅力和远见智慧。黑龙江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许迪归纳了青年大学生的三个特点,认为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处于思想活跃期,处于人生成长经历和知识集中储备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忌翻炒书本知识,应契合学生特点提升书本知识 “入眼”、“入心”的转化率。

    “搞活”思政课:

    打造“有知有味”的思政课堂

    “00后”大学生是敏锐的、感性的,他们走在各类新技术和新现象的前列;同时,“00后”大学生又是迷茫的、困惑的,面对理论和时代他们都有很多的亟待阐明的疑惑。高校思政课要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必须从“内核”与“技术”两个层次入手,做到“内容为王”与形式上的“矢志创新”相统一。

    坚持“内容为王”,才能打造“有知”的思政课堂。思政课不能脱离思想性与理论性。正如清华大学教授艾四林所指出,对思政课来说内容创新至关重要,要创新话语体系,立足中国实践,及时把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整个课程。对此,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方兰欣持同样的观点,认为思政课改革要注重内涵式建设,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没有知识支撑的价值和道德是空洞的,没有价值和道德滋养的知识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

    思政课没点料,怎么吸粉“00后”? | 社会科学报

    那么,在思政课的内容创新与内涵建设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武汉大学教授骆郁廷认为关键要处理好“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问题,既讲正确的理论,又要讲清错误思想、思潮和观点的错误实质、危害及其根源,在批判中建构,在比较中鉴别,在辨析中提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引领力。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则提出了思政课内容“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问题,提出用坚定的立场对待政治、用深厚的历史把握政治、用真理的态度对待政治、用科学的理论解析政治。清华大学教授刘美珣强调了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思政课内涵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完成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再由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换。还有不少学者诸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宋进等分析了思政课内涵建设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指出,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强化问题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实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对着讲”,再到“领着讲”的转变。

    思政课没点料,怎么吸粉“00后”? | 社会科学报

    坚持内容为王,推进内涵式建设,是新时代上好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政课同样如此,精彩的内容需借助合适的形式加以呈现,这便指向了思政课教学载体的创新,即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有味”的思政课堂,提升教学亲和力。大部分学者都普遍认同,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研究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手段,把国情观和价值观教育有机融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山东大学教授郑敬斌认为,思政课教学应充分挖掘校园、社会、家庭、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优势互补。还有学者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活起来,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人师难得”:

    教师应具备与新时代相匹配的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谁来教”,在现实中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因素。思政课的目的是育人,说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徐成芳认为,学生是否相信老师讲的道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作“经师”更要作“人师”,引人向善。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本身需要经得起不停的追问:自己是不是真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不是有真本领、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一职业,是不是可以做到“乐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熊晓琳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一颗红心”,即要把讲好思政课当作毕生的一项追求。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汪勇用中国传统话语来表达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他们只有秉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素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厚植国家民族大义和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才能立足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方向。

    思政课没点料,怎么吸粉“00后”? | 社会科学报

    除此之外,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具有与新时代相匹配的素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建军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自觉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站定政治立场、明辨政治方向;以新时代的自信、奋斗、担当的精神状态来充实和调整自己;展开学术研究,以透彻的理论成果攻克教学难点;贴近学生需要,关照社会热点,用学术话语讲政治,用生活话语讲理论,实现话语转换。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冉鸿燕提出,教师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要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开阔视野,提升学习研究和辨别能力,坚决不当西方理论的“搬运工”。

    “力量之源”:

    汲取丰富的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教学创新除了聚焦本课程之外,还要善于从广袤的文化平原中汲取养分。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方祥教授曾专门论述了革命文化与思政课建设相融合的意义。这种融合并非机械的相加,教师既要注重革命故事的真实性、完整性,又要善于揭示背后蕴藏的理论和历史逻辑,给学生以深刻的历史启迪,从而避免使学生跌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方面,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院校表现出相对的优势。例如,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梁建明通过挖掘优秀戏曲文化中蕴含的思想道德资源,来发挥传统文化“文以育人、文以化人”的作用的先进经验;赣南医学院教授李恭尝试在医学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中运用“红医精神”、“红医文化”等文化载体来传播正能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浙江传媒学院教授王茂涛则提出高校思政课应与地方历史文化等资源地缘相近、发展相依、人脉相亲。

    思政课没点料,怎么吸粉“00后”? | 社会科学报

    事实上,上好思政课不仅仅关于一个教师的责任、一个高校的荣誉。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定位为关乎党和国家发展,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局的一项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长远性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在更高的站位上来理解新时代思政课的功能与使命。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宇文利所指出的那样,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方式,不仅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特殊使命,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价值,在实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发挥着其他课程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锡喜所言,我们把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性提高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新的高度,以此增强建设思政课的自觉性。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53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上一条:习近平与青年的知心话 下一条:五四运动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