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 >> 正文

    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 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2019年04月16日 10:31  点击:[]

    坚持“八个相统一” 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陕西日报》2019年4月8日(作者 李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这“八个相统一”, 直面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广大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作出了深刻回答,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是不断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关键所在。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政课不能简单“照本宣科”,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才能使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既要自觉弘扬主旋律,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积极传递正能量,也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敢于亮剑发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办好思政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把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落实到位,完善课程体系等,抓住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在思政课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等方面,要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真正让思政课亲起来、活起来。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就要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重要标准。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只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历史知识等,才能实现对学生更好的启发。思政课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既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也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日报》2019年4月8日(作者 马博虎)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新形势下党的政治建设各方面工作进行了部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作用,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有效担负起全面领导学校发展的重任。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工作部署和落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健全议事规则,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党建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推动“双一流”建设开花结果。

    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任务。“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深刻把握“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注重从领导制度机制的健全完善上保障“两个维护”,从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决贯彻上体现“两个维护”,从防止和纠正各种“低级红”“高级黑”现象的具体实践中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发挥高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抓好高校党支部工作。要强化组织建设,优化支部设置,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实施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夯实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各项决定的贯彻落实。坚持不懈抓好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健全工作机制,把建章立制贯穿全过程各方面,压实主体责任,在落实落小落细上下功夫,提高党建工作质量。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教学、教材、管理等体系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确保高等教育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政治本领。高校师生党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从科学理论中汲取真理支撑和思想力量。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本领,善于从政治上研判形势、分析问题,自觉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做到一切服从大局、一切服务大局。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不断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思政课,完善教材等审批,加强新媒体平台监管,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高校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教风、学风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离不开党内政治文化的浸润滋养。要坚持开展纪律教育,把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党员师生的学习必修课,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决把政治上的两面人挡在门外,坚持不懈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严厉整治“四风”问题,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努力营造教师专注教书育人、学生专注学习、干部专注干事的良好氛围。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做“四有”好老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校党委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对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创新发展

    《陕西日报》2019年4月8日(作者 张兵 陈烁帆)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新时代,我们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教材质量,讲好用好教材,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品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不仅是传道者,更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既要以德立身立学施教,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也要自觉做好课堂内外的“心灵守护者”,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更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海纳百川的胸怀,让学生学会分析与明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有效调动学生主体性,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创新教与学的方式,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习和生活,使之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在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中,通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材施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顺应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思维特性与情感变化,有针对性地发掘学生的潜力。

    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要重视网络思政课新园地的建设,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时空局限,采取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校园文化创新发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学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借助“在线课堂”与“小班课”讨论相结合、“慕课”、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等,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方式。借助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将思政大课堂与小课堂、理论梳理与实践感悟相结合,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上一条: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下一条:理想课堂的“六维度”及“三境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