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科部自2009年10月成立起,就充分地认识到教研、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人人拥有研究方向和课题”的要求和目标。三年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学院和部门领导的支持下,思政教科部全体教师依据个人的研究方向和规划,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教研、科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教研、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1、思政教科部成立了以副高级职称以上为主要成员的学术委员会和科研管理小组,督促、指导教师完成教研、科研任务。
2、制定了《思政教科部教研科研工作基本要求》,明确了教研、科研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
3、坚持每学期召开教研、科研工作会议,对教研、科研情况进行交流和总结。
二、教研、科研意识增强,成果丰硕
1、重点培养学术骨干,为教师进行教研、科研工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共有38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学术会议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参加国内、省内高水平大学的访问学者项目4人次,其中3人已经完成,1人正在进行。(见附件1)对于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按照《黑河学院青年科研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的相关要求,经个人申报、部门推荐、资格审查、申报人答辩、专家组评审,张萌被评选为首批黑河学院青年科研拔尖人才,享受学院提供的科研经费支持。
2、科研项目立项26项。其中教育部关工委理论研究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省教育厅项目5项、校级教改工程项目和人文社科项目15项。(见附件2)
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一般期刊28篇。参编著作、教材5部,其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形势与政策》被黑河学院2008、2009、2010级学生使用。(见附件3)
4、科研成果获奖共15项。包括中共黑龙江省委高校工委宣传部颁发的“黑龙江省高校‘基础’课教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奖”12项;黑龙江省政治学会颁发的“黑龙江省政治学会‘政治发展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1项、黑龙江省教育厅颁发的“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届联合会颁发的“黑龙江省第三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1项。(见附件4)
5、举办学术讲座6场。分别是由吴立红主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理想人格塑造”、“坚守根本、守正出新—关于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国家软实力”;许艳丽主讲的“强化思政课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刘春雷主讲的“浅析中日钓鱼岛问题”;许艳丽主讲的“美国“重返亚洲”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取得良好的效果,社会反响热烈。(见附件5)
6、科研投入经费稳定。2010年科研经费总数为21,400元;2011年科研经费总数为52,600元;2012年科研经费总数为37,200元。(见附件6)
三年来,思政教科部基本实现了“人人拥有研究方向和课题”的目标,科研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两个“零突破”。第一,在科研课题立项上实现了省级课题的“零突破”。2011年首次成功立项了省级课题1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机制研究”),2012年又成功立项了2项(何冰主持的“五四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研究”、刘春雷主持的“钓鱼岛问题的历史成因及对策研究”)。第二,在论文公开发表上实现了核心期刊的“零突破”。2012年吴立红、吕巧凤、许艳丽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发表在了核心期刊《学术交流》上,代表了学术成果水平上有了质的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院的支持、部门领导的督促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三、教研、科研工作任重而道远
1、研究方向不够明确。
虽然制定了教研、科研规划,但在实际研究中很多教师没有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划进行,所形成的教研、科研成果也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因此,没有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在申报课题项目时前期成果相对较少。
2、研究特色不够鲜明。
个别教师在进行教研、科研课题研究方面注意结合了地方人文特色,但偏重于对教学教法的研究,缺少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在组建科研团队时一般只局限于本部门内部的组合,缺少校际之间和校外科研部门、地方单位之间的合作。
3、研究水平不够突出。
虽然教研、科研成果数量上有了长足地进步,但在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尽管实现了两个“零突破”,但是绝大多数的科研成果质量较为一般,需要进一步提高。
总之,思政教科部在这三年中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教研、科研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后,思政教科部全体教师会继续努力,按照教研、科研的研究方向,加强合作意识,努力提高研究水平,不断攀升,争取教研、科研的大丰收。
思政教科部
2012
年10
月31
日